科技创新
团结奉献,求实进取
详细信息
心灵钥匙:你真正“看见”你的孩子了吗
“他很聪明。他很乖巧。他很听话。他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老师们很喜欢他。可他就是不勤奋学习。”
焦虑的妈妈列得出一大堆孩子的优点,但就只“不勤奋学习”这一个缺点,妈妈们就倍感崩溃,其它任何优点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这社会,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的出路!难道还要像我一样受苦受累吗?大道理说了一箩筐,我都快急疯了,可他就是改不了!我该怎么办呢?”
说着说着,妈妈的眼眶就湿润了,眼泪不由得流出来。
这不是某个妈妈的烦恼,这是许许多多学生妈妈的烦恼,而且越临近重大考试,妈妈们的烦恼与焦虑就越严重。
追根究底,是因为妈妈们并没有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
“怎么可能?我每天为了孩子把心都操碎了,你竟然说我没有看见自己的孩子!”
请不要急着反驳。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假设你“看见”了孩子,那么你能告诉我孩子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吗?
我想你会愕然,然后重复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又或者根本无言以对。
所以,即使你为孩子操碎了心,你却依然没有真正“看见”你的孩子。你所“看见”的只是你自己的感受而已,就像网络上热议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我饿”、“有一种好叫都是为了你好”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未成年的孩子也有开心或苦恼、温顺或烦躁、自信满满或不知所措、态度坚定或无所适从……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所有情绪,原本他也想给父母看,但他发现在父母的眼里只有他的学习成绩。
成绩好,父母就开心,就和颜悦色;成绩不好,父母就气恼,就愁眉苦脸。甚至,有时候成绩好都不能让父母开心,还必须每次都有进步才行。
总之,一切的一切,但凡关乎孩子,父母就要把它搁在自己的天平上,与“学习”一较高下。
于是,不能自主选择的无奈、不得不顺从的苦恼、总是被控制的压抑、很难被认可的伤心……这些在孩子内心真实存在的感受就无法被父母“看见”!
没有什么比不被“看见”更糟糕了。它就像一把隐形的手勒住你的脖子一样让你产生一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尤其对那些打心底里爱着妈妈,不愿让妈妈不高兴的孩子,这种窒息感更严重。
于是,听话成为他的保护盾;懒惰,成为他的攻击矛。
同样,这种保护与攻击也是隐形的,孩子自己意识不到,妈妈也无法觉察,只是时常被孩子这种聪明却不努力,听话却总懒惰的毛病气得跳脚,有种“有火无处发”的无力感。
这——就是孩子对于隐形枷锁的隐性攻击。如果你去问孩子,为什么你要攻击自己的妈妈呢?孩子一定会纳闷,我从来没想过要攻击妈妈,也没有这样做过呀!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说谎,其实他也不曾真正“看见”过自己的内心。因为自己内心的感受一直不被父母认可,久而久之,内心的感受就麻木了。
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内心,孩子则下意识竖起用听话铸就的盾,举起用懒惰炼成的矛,父母就更不可能真正“看见”孩子了。
沟通阻滞,交流隔断,父母所期待的改变遥遥无期,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以爱为名义的魔咒。
其实,打开这个魔咒的密码,化解孩子矛与盾的钥匙,一直在父母手中。
尝试着去真正“看见”你的孩子,体会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内心,接纳他所有的优点与缺点,尊重他独立的人格与意志,让孩子找到“生而为人、生而为己”的快乐,他自然会朝着更好的自己改变。
这不正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