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山西工人报 : 汾西矿业“矿四代”张汉虓亮相国庆阅兵
史文欢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令世界瞩目。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矿山设备管理中心职工张秋盛一家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观看国庆阅兵。当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平台走下来的时候,母亲张纪琴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脱口而出喊着儿子的乳名:“看,后面那个是咱家十三!”那0.1秒的镜头中出现的就是她一年多来日思夜想的宝贝儿子。“黑了,瘦了。”张纪琴嘟囔着。
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2017年,张汉虓毕业于大同煤炭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前夕,他对父亲提出了参军的想法。2018年9月,张汉虓应征入伍。“我为什么要当兵,因为我无比热爱祖国。我想让自己的人生多一抹色彩。”这是张汉虓在新兵入伍欢送会上说的。他的父亲、舅舅、姨夫、堂哥、表哥都参过军。从小在半军事化环境下长大的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妈妈,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军营!”这是张汉虓第一封家书中的第一句话。
“爸,太苦了,我快坚持不住了。”入伍后的第一次视频通话,张汉虓这样对父亲说。新兵训练的辛苦、军营严格的管理方式让他的梦想变得骨感起来,渐渐地只剩下抱怨。
“部队是个大熔炉,百炼才能出好钢!当兵是你的梦想,梦想是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的。加油,儿子,爸相信你能行!”这是一名父亲对儿子的鼓励,也是一名老兵对新兵的教诲。这句话给了张汉虓无限动力。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抱怨过。经过3个月艰苦的新兵训练,张汉虓获得了“优秀新兵”称号。
流淌在骨子里的精神
张秋盛的祖父是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的第一代建设者,在汾西第一次战略西进中主动要求到水峪矿支援生产建设。
“‘不怕吃苦,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是祖辈们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张秋盛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他也是这样做的。
张秋盛1988年当兵,1990年退伍,现在是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矿山设备管理中心的一名库管员。军人的严谨和老一辈汾西人传下来的踏实肯干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走进他管理的仓库,设备摆放整齐、一尘不染。同事们开玩笑说,要是设备能折叠,张师傅都能给叠成“豆腐块”。
张秋盛在单位还有一个称号叫作“活表格”。一次,矿井急需提调一台250B型发电机,大家找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找到。当时张秋盛请假在外地,同事急忙打电话向他询问。他脱口而出设备的存放位置。
“要做就做好,要么就别做。”张汉虓传承了父辈的这种精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阅兵考核,成功地站在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场上。
3分56秒背后的故事
豪情满怀,使命担当。伴随轰鸣的礼炮声,222国旗护卫队成员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平台走下,阔步走向国旗基座。这个方队是受阅单元中聚焦时间最长、出镜率最高,队员步法变化最多、站立时间最长的方队。队员们肩抗礼兵步枪,齐步正步行进。整个过程没有踩点音乐,还要和礼炮鸣放时间配合,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126米,168步正步,3分56秒”这几组数字的背后是张汉虓和战友们用5个月的时间换来的。“每天看着自己的影子从左面慢慢地移到右面,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这是张汉虓对阅兵训练最深的印象。他们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9时30分。零基础的他为了赶进度,常常给自己加训到晚上11时,经常是回到宿舍时靠在床边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身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
“我们的眼睛必须看向固定的方位,不能眨眼,训练时至少要练到10分钟不眨眼。”张汉虓告诉记者,现在他拍的每一张照片中还保持着这样的眼神。
阅兵式结束后,张汉虓第一时间给家人打了电话:“爸,我没给你丢脸,每一步我都走好了。”对于他来说,短短的3分56秒是整个军旅生涯最耀眼的时刻,也是他军人梦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张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