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山西工人报--从0.1毫米精确到0.01毫米
郭慧英
钳工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苦活,但张临生乐在其中。痴迷于创新的他,凭借对极致的追求,苦练基本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得到升华。
潜心磨砺,将锉削工件精密配合度从0.1毫米精确到0.01毫米;数百台控制阀门及管道的介质走向,他全部熟记于心,被誉为“行走的设备档案”……25年来,山西焦化建安公司甲醇检修车间维修班班长、检修钳工张临生解决了影响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达30余个,为企业节资创效达200余万元。
钳工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苦活,扎实的基本功是根本。自1995年从技校毕业来到山西焦化从事钳工工作,25年来,张临生苦练锉削、研磨、钻孔、刮削等基本功。“有时一个动作会反复四五个小时,一停下来,手和腰都酸疼得缓不过劲,腿也是僵硬得无法行走。”张临生说,自己乐在其中。
凭借对极致的追求,张临生利用半年时间,一心扑在反复练习上,渐渐提升了对尺寸和手感力度的把控力,使锉削工件的精密配合度从0.1毫米精确到0.01毫米。掌握了高超技能的他,加工的工件是班组的免检产品。
“每制作一个工件都是一次磨砺,每一场检修都是实战演练,每一次攻坚都是能力的考验。”张临生说。
痴迷于创新,在实战中提升。25年来,张临生解决的技术难题达30余个。
2012年,针对甲醇厂合成车间原料气压缩机中轴瓦温度高,常出现超温报警和跳车现象,张临生多次带领班组职工现场蹲守观察,终于发现了突破口——把压缩机上的油管线与电机油箱联通,并安装调节阀,实现了冷却润滑油的可循环,大大满足了电机轴承的润滑需要。这个小小的改动,使原料气压缩机机组连续运行周期由原来不足300个小时延长到现在的2000个小时以上,解决了影响甲醇厂安全运行的 “老大难”。
创新成果信手拈来——张临生提出将甲醇厂溶液泵转子定位箱两个定位孔的方向由原来垂直定位改为水平定位,将原来的检修时间减少了近一个小时;在转化炉烧嘴保护泵入口总管处增加两组缓冲罐,彻底解决了管道震动引起的焊缝开裂问题,消除了制约工艺系统稳定运行的一大影响因素;在鼓风机轴承座内设计回油孔,使油封漏出的油 “如愿”回到油箱中,避免污染现场环境的同时,还根治了多年漏油的顽疾…… “他是‘行走的设备档案’。”由于将自己负责区域内的数百台控制阀门及管道介质全部熟记于心,班组的成员给了张临生这样的称号。
技术磨砺使张临生的人生得以升华——多次获得山西焦化技能大赛钳工工种技术状元,并摘得2016年省化工行业“天脊杯”钳工技能大赛桂冠,先后被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入选“山西焦煤工匠”,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作为企业的钳工讲师,张临生站在讲台上倾囊授艺——为职工讲课100余场次,编写100余个课件,制作教学现场操作模型70余件,先后培养出省、市“技术能手”10余人。其中,宋宁宁、郭莹斌分别在2018年、2019年“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钳工工种第二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责任编辑:张丹)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