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团结奉献,求实进取
详细信息
中国冶金报--焦化行业必须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强调
“近年来,环保压力持续增强,监管越来越严。企业要全面认识国家环境治理的新形势,必须增强环保大局意识,脚踏实地、严谨科学地做好环保工作。”在7月31日召开的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崔丕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我国焦化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焦化行业要适应新形势,打赢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并把握改革进程中的发展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国家环境治理的新形势
崔丕江表示,尽管我国的环境治理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但必须充分肯定我国在环境治理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持续密集出台,监管的机制和措施不断健全。这既是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渐进认识过程,也是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力推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战略抉择。
崔丕江表示,企业对国家出台的不断严格的政策法规,包括高于发达国家某些标准限值、超常的督察管控方式等,应正确认识、深刻理解。环境治理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同时必须认识到,这既是推动各行各业、全体国民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也是对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应少一些埋怨牢骚,多一些主动作为,积极采取应对方案和措施,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好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当前,国家治理环境的意志和决心前所未有,环境治理不是短期行为,差别化环保政策倒逼落后产能、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各地在环境治理上的督察监管力度还有所差异,但今后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必然相统一,执行落实到位也会成为常态。崔丕江强调,为达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企业对待环境治理要尽快改变以往被动应付的状态,应统筹规划,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要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同时,企业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以及环保标准的特殊要求,对企业的存续时间、环保达标的具体要求做出评估,加快制订实现环保达标的可行方案和完成的时间节点,加快环保项目建设工作。
全面提高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水平
崔丕江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焦化行业的科技和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开展高效清洁生产的条件,但从炼焦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装备和管理问题。例如,尽管对焦化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措施,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尤其是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企业在设计制造、施工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从专业理论和实践细节上狠下功夫。“焦化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协同攻关,以认真扎实、严谨科学的研制态度和精益求精、质量为先的踏实作风,全方位提高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实现焦化行业清洁绿色生产、高效综合利用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崔丕江说。
崔丕江表示,在不断提升环保技术装备研发水平的同时,企业还要切实加强环保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维修管理,不断提升环保设备的日常巡检、专业点检和定期检修的质量,以保证设计功能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预期效果。“环保达标是一项长期工作,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在于设备,更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所以,企业还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岗位人员素质的提升。”
另外,针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提及的“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焦炉实施炉体加罩封闭,并对废气进行收集处理”,炼焦协会认为,焦炉实施炉体加罩封闭虽有先例,但仅是极个别现象,其必要性、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值得商榷,炼焦协会将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以严谨求实、客观科学的态度,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反映行业、企业的合理诉求,真正实现国家环境治理要求与企业生存发展相得益彰的局面。
对焦化行业的未来发展应充满信心
据统计,上半年,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全国焦炭产量累计为21200.4万吨,同比下降3.2%;焦炭出口量为479万吨,同比增长16.82%;出口均价为304.68美元/吨,同比上涨17.67%。总体上看,各地区环境治理对焦炭市场供给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据炼焦协会和有关机构调查,按产能量级划分,产能小于100万吨、产能在100万吨~200万吨之间、产能大于200万吨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55%、75.93%、74.87%。从区域产能利用率来看,山西临汾、长治、晋中地区产能利用率在70%~90%,山西省其他地区实际上接近满产;河北省焦化企业产能利用率在50%~70%;而在江苏徐州地区,由于当地政府采取了强制性措施,10多家焦化企业已经将焦炉推空停产。
上半年,焦化行业总体上保持盈利。从焦炭主产区利润情况看,山东、河北、山西焦企利润平均在200元/吨以上,内蒙古地区焦企平均利润为100元/吨,个别在200元/吨以上。但焦炭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崔丕江表示,这主要是3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焦化行业集中度依然偏低,产能过剩严重,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同质化竞争没有本质性改变;二是独立焦化企业与市场用户的互利共赢关系还未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还未形成;三是环境治理督察的限产规定在不同地区执行力度差异较大,行业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供给调节滞后。
崔丕江表示,2018年钢铁煤炭行业深化去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以及环境治理进一步限制产能释放,都对煤焦市场供需平衡有利。今年,我国焦化市场将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的波动变化除了受用户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外,环保监管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计划》中涉及的重点区域3.2亿吨左右焦炭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值得关注。目前,华北、华东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煤炭减量化过快调整,致使当地焦炭供应出现偏紧的态势,这对焦炭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另外,还要高度重视焦化生产物流运输方式变化的影响,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已成为今后全国物流发展的趋势,公路运输的限制影响将在相关区域进一步显现。
崔丕江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竞争走向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各行各业都处在调整分化、优胜劣汰阶段,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正经受着市场和社会公信力的检验,因此,当下是煤焦钢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最佳时期。崔丕江强调,尽管中美经贸摩擦的加剧导致煤焦钢行业的经济运行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据有关机构和专家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盈利的改善和资产负债率的下降,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保持经济的正增长,都对煤焦钢行业的总体稳定发展有利,因此,对焦化行业的未来发展应充满信心。